邛崃市平乐中学(平乐中学117年校庆!这就是我们平中~)

2023-10-06 16:33:05





印岭玲珑,昭水晶莹,环绕我平中


青年的乐园,多士受陶熔


生活自觉自治,学习自发自动


五育并重,手脑并用


迎接新潮流,建设新平中


平乐中学,我们都爱简称为“平中”


建于1902年


前天(4月1日)


平乐中学


117岁啦~


(视频来源:黄秋发)


校庆当日,校园内热闹非凡,内容丰富的游园活动,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更有精彩的文艺晚会,吸引了众多师生的参与。师生们各具特色的表演,掀起了校庆活动的阵阵高潮,充分展现了平乐中学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陈爽)


117岁的她,还是那样的年轻,有活力。你有没有想起那三年走过的校园角落,爬上的教学楼,穿过的楼道,是否庆幸你能在存于平中的时间片段里,故事回忆中。








曾经的座位现在都已摆满了学弟学妹的书,你是否也像学弟学妹们这样,认真努力地学习?






那些严谨教学,又幽默风趣的平中老师,哪一个曾在教师窗外凝望过你奋笔疾书的背影……






那些在课堂上总能听到的经典语录,哪一句是毕业之后,脱出而出还会开怀大笑的?


平乐中学走过了117年


陪着每一个平中人


走过春夏秋冬,严寒酷暑






捱过高考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


送走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毕业生


她一直没变


还是记忆中的那个样子


用自己最有力的臂膀


呵护着每一代平中人的成长……




远在全国各地的,平中学子们,给仍在拼搏的学弟学妹们送来贴心的话语与真挚的祝福。


视频来源:平乐中学2018届学生 王熹 (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在平中待过的三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三年”。那些平中的校园回忆,也许对他人来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却足够平中人惦念一生。


【这就是我们平中】


1


创办追溯


据民国本《平乐县志》卷四:“清代末叶,书院课士名存实亡,知府谭国恩于光绪二十八年倡办学堂,开风气之先。乃择府城隍廟之右、道乡书院之左其中空旷地建筑堂舍,名曰平郡中学堂”。


“平郡中学堂”即今天平乐中学的前身。时学制实行四年制,不分阶段,开设国文、英语、算学三科。由此,平乐中学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开始了她的人生起步。


(平中校门)


在当时全国一些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新学堂也还是极少的情形下,“平郡中学堂”为什么能破土而出(据统计,到1903年,全国只有新学堂769所)?追溯其历史缘由,这与当时全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转折以及平乐知府重教之风气沿袭不无关系。


首先看当时中国社会近代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华民族一段屈辱抗争的历史,也揭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面对国门被打开后变化的形势,封建传统教育难以发挥其维护中国社会生存发展的作用,开始了艰难的改革历程,教育逐渐由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封闭型向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开放型转变,此后一种欲求变革、对外开放的思想得到不断发展,汇聚成一股涌动不止的思潮。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后,洋务派在三十多年时间里,举办了外国语、军事、技术实业等类型的洋务学堂约30所,并向海外派遣了约200名留学生。实际上洋务教育启动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进程。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较具体地提出了改良科举、系统学习西学、建立新式学校制度、发展女子教育、普及全民教育的设想,并体现在1898年“百日维新”颁布的教育改革措施中。尽管“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但“废除科举考试,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等,已成为不可遏止的士林风尚。


(科技楼)


正当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之时,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国内外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为维护统治,清政府实行了所谓的“变法”,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实行“新政”,其中教育新政主要是“废科举,兴学校”。无论“新政”的力度如何,但在1905年,自隋代起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最后终结却是不争的事实。


事实上,在全国教育改革的潮流之下,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广西教育的近代转折已经开始。早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梧州就创办了中西学堂。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康有为在桂林创办广仁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广西巡抚黄槐森奏准在桂林文昌门外设立广西体用学堂。上述学堂均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安排教学,兼学中学与西学。


(历任校长名单)


此外,当时也有书院为适应时代潮流增设新学课程。这些学堂和书院成为“介乎封建社会教育和资本主义近代教育之间的一种过渡性质的学校”(据《广西教育史》1997年版杨新益等编著)。


其次是平乐州府之地的文化教育背景。


平乐在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始建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乐州,元大德五年(1301年)升为府,自古乃州府之地。


从南宋至清代,平乐先后建立过学宫、书院、社学、义学、私塾等各种类型教学机构。


县城有道乡书院、明贤书院、三渠书院、敬业书院等。查阅县志的相关记载,平乐历任为官亦有重教之传统。宋哲宗时吏部侍郎邹浩,因其“抗志忠鲠”被贬昭州,寓居三年。邹在平乐期间,聚士讲学,重视地方教化,深受官民崇敬。


为纪念邹浩,县城建道乡书院,明清以来先后四次重修。道乡书院经费来源于府、县官员私人捐赠。“康熙至同治年间,知府石礼图、黄大成、白清柱、唐鉴、方炳奎等5人,捐置田444.5工(每工约0.6亩),年收租谷41656斤,又捐银773.6两,作为道乡书院用费”。(《平乐县志》1995年版)


(教学楼)


官至布政使、曾主讲南京金陵书院的唐鉴,湖南善化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曾两次为平乐府知府。他为学“潜研性道,宗向洛闽诸贤”,所至重教化。


唐鉴任平乐府知府时,除捐款倡导修葺平乐府学、捐廉重修平乐府道乡书院、为书院置学田数处之外,还手订《道乡书院学规四则》,以“立志”、“勤学”、“敬师”、“择友”为学则教导诸生,论述甚为精密。


唐鉴还热心兴建义学,曾以知府身份发《兴立义学示》,订立《条规细则》,发到各地,劝导乡绅士民兴建义学,同时提出捐款倡导。


据《平乐县志》(1995年版)记载,“宋至清,平乐县书生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的60名;明清两代中文科举人179名,武科举人27名;明代有贡生99名,清代有贡生246名。”


显然,在这样一个重学重教的州府之地,当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发生急剧变化之时,创办新式中学的条件不无成熟。


而梁启超的同乡、时任平乐府知府谭国恩又是一位出使过日本见过外面世界的饱学之士,并且在任梧州厘金局督办期间,已有创建中西学堂之先例,因而“平郡中学堂”得以在1902年应运而生。






(老校友刘小华(音)手绘的平中旧校址平面图)


2


国恩其人


谭国恩,字彤士,广东新会县人,与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梁启超先生同乡。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官至清廷工部主事,广西候补知府。


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谭国恩在就任平乐府知府之前,曾出使过日本国任职。光绪十六年(1890年)谭国恩任清廷会典馆校对官不久,经大清前任出使日本国大臣李经方上奏光绪皇帝同意,被派往日本横滨任理事署事务统办。


光绪十八年(1892年)九月,谭国恩任职到期,经大清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上奏光绪帝同意,留任至十一月。


在广西为官时,谭国恩积极于新学堂的创设。据《广西通志·大事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梧州厘金局督办谭国恩创办中西学堂于梧州城内旧常平仓基址,以苍梧名士严式镠主持堂务。


该堂由官绅捐资,开设国文、英文、算学等科,是广西最早的中学堂。1903年,梧州中西学堂改为官办,称梧州府中学堂,即今天梧州一中的前身。


(办公楼)


就任平乐府知府后,谭国恩仍重视并致力于新学堂的开办。在平乐郡中学堂创办之时,他亲自“撰写楹联和跋,悬于学堂,以勉励学堂诸生并记其事”。


据民国版《平乐县志·文化篇》记载,其楹联:“独力任仔肩,成此壮观,犹是鸳江新创格;群材入陶冶,蔚为伟器,行看凤岫富储英。”跋:“前督榷梧州时,创设中西学堂,备极劳瘁,今更倍之,半载经营,幸获蒇事,用告多士,毋须苦心,即以联语作座右铭可也。光绪壬寅仲夏古冈谭国恩彤士撰书。”可惜知府的手书至今已无踪影,不然当是一件价值不菲之文物了。


平郡中学堂成立之初,国恩知府“远道延师,教授国文、英文、算学三科”。尽管平乐自有学习重教之风气,但一时要接受新学堂新思维,况且“斯时科举未废”,很多人还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成名做官,因而对新学堂不理解不热心,致使入学人数不足。鉴于此,谭国恩特别“奖励士学,优遇有加”,之后才是“来学渐众”,可见“转移风化,图始多艰”。


从笔者查找的资料看,谭国恩还是一位多才之士。他有《写趣轩诗稿》。在中华诗词网《晚晴簃诗汇》卷175,录有其《秋暮》:“不觉黄花老,秋来少倚阑。愁多辜宿酿,病久怯新寒。持论皆卢扁,救时谁范韩。殷忧到野老,莫作杞人看”。


(凌云亭)


在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长联雅藏》(2002年出版)中,有谭国恩挽在黄海与日寇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邓世昌的长联:“一死亦何奇,最难是气吞前敌,力奋孤军,知有国奚知有身,中倭此役惟公独;千秋应不朽,犹幸得鉴荷圣明,恩加优异,壮其志因壮其节,夷夏同声并世无。”


谭国恩还以书法见称。他所书七言书联、立轴等书法作品,互联网上仍能查询到拍卖行情。广东徐闻县现存的广府会馆,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其“正门额题‘广府会馆’四字,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新会谭国恩所题,书法苍劲雄强”。


1903年,清政府制定《奏定学堂章程》,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创建与运作均作了详细规定,并于1904年1月在全国颁行,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体系的正式建立。


而在此之前谭国恩积极创建梧州中西学堂,教授西方科学知识,并独力创建了平郡中学堂,《广西教育史》(1997年版,杨新益等编著)称其“实开风气之先声,是清末广西创办学堂的先行者,对广西新学堂的创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功不可没也”。


今天看来,谭国恩知府创办平郡中学堂,实为平乐历史上的一大幸事,平乐民众文化教育之福音。


(平中旧校址一角)


3


百年传承


1902年,平郡中学堂创办。1905年,平乐知府吴徵鳌应时势之要求,依照日本之学制及建筑形式,奏准清廷筹款再建校舍。平郡中学堂迁入新校址后“添招学生,改名平乐府官立中学堂”,委任谢启中为中学堂监督,教授学生国文、英文、算学三科,招生范围为平乐府属7县、1州、1厅。


1913年,平乐废府为县,平乐府中学堂改称平乐八县合立中学,招收平乐、荔浦昭平、富钟、贺县、修仁、恭城、蒙山八县学生。后富钟县分为富川钟山两县,改称平乐九县合立中学。


1921年,学校收归省办,称广西省立第十一中学,就此直至1953年前,平乐中学属省立中学。1953年至1958年属地级中学。1958年后为县重点中学。2005年成为自治区示范高中。


平中称省立中学之前,招生的范围辖八个县,不下一番苦功夫是很难榜上有名的。比如据《平乐县志》(1995年版),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15年(1926年),“学校规模均为6个班,学生约280人”。


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百年平中优秀学子层出。百年来从平中走出的学子近4万人,其中不乏各学界的佼佼者。


中国科学院金展鹏院士即是最为杰出的学子之一。


(轮椅上的教授金展鹏院士)


1938年出生的金展鹏院士是荔浦县人,平乐中学初中19班,高中17班的毕业生。1963年中南矿冶学院研究生毕业,1978至1981年瑞典皇家工学院访问学者。200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展鹏院士长期从事相图计算以及相变动力学的研究。他的研究领域说来是比较陌生,但这组数据足可以表明其在业界的成就。


德国一科学家曾用52个式样测量出一个等温截面,而金展鹏只用了一个式样,创下了享誉国际的“金氏相图测定法”;


金院士发表论文170多篇,被涉及到物理学、化学、材料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五十多种国外期刊广泛引用,并作为建立新理论、发展新方法、设计新材料、阐明新现象和制定新工艺的依据,在国际学术界声誉卓著;


金院士培养了5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大部分都在欧洲、亚洲、美洲,成为国际相图界的骨干。


更为可贵的是,1998年因严重颈椎病,金院士全身瘫痪,只有脖子能动,脑子能思维,他在高位瘫痪14年的艰难岁月里,却以惊人的毅力,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并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


(苏式建筑)


“14年前,疾病击垮了他的身体,从此,他的人生只有两种姿态。躺着,他仍然是科学家;坐着,他依旧是老师。两种姿态,两种辉煌。”这是2011年教师节晚会上第二届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之一金展鹏的颁奖词,道出了国家和人民对这位轮椅教授的崇高敬意。


2012年3月,平乐中学校长陈求义一行专程赴湖南长沙,拜访了金展鹏院士。他欣然为母校题词:“桃李满天下,春晖洒四方。今日展新颜,未来更辉煌”。


在接受平乐电视记者采访时,金院士寄语:“所有的年轻同学,不管在海外哪个地方,都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相信外国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第二,要有民族的责任感,所以责任落在了我们身上;第三,要有中华崛起的进步感,因为时代的机遇是难得的。”


虽然离开母校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金院士对母校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老师慈祥的目光和期待是我终生难忘的”。4月1日平中110周年生日庆典上,这段视频的播放,金院士对母校的祝福以及对学弟、学妹们的嘱托期望,令人动容。


(现任平中校长陈求义(左二)拜访金展鹏院士)


文章写到这里也该轻松一下了。还有一位学子不得不提,因为爱好武侠小说的朋友太熟悉他了。香港著名新派武侠小说家陈文统(笔名梁羽生)曾在平中就读。


校史资料记载,陈先生是蒙山县人,平中高一班学生,1940年入学,学号50号。陈先生在平中读了一年之后转考到了桂林中学,在桂林中学完成了高中学业。


因学校属地管理及招生范围改变,今天的学子已很难理解蒙山县人士陈文统先生为什么考到平中读书了,但他在平中读书期间“宝扇求诗”的故事却留传下来了。刘维群博士在《梁羽生传》中也有说法。


平乐夏季酷热难当,闭门苦读的中学生大都人手一扇。陈文统同学以‘平中学生陈文统扇’为句首之字,在扇上写了一首诗:“平明残月透帘栊,中酒前霄梦不浓。学剑闻鸡思起舞,生心策马欲屠龙。陈迹心头翻若浪,文章眼底涌如虹。统将旧事并刀剪,扇散愁云醉太空”,以示该扇非他莫属。


不料,扇上作诗,同学多是一番赞叹。“许多人都生发一种附庸风雅的情致──纷纷跑到梁羽生跟前来,央他替他们的折扇亦题上一诗半辞”,梁羽生每每有求必应,陆续题了不少扇诗。


(梁羽生(陈文统)(右)与西彤(平中初12班学生)合影)


遗憾的是这些扇诗,一首也未流传下来,“可是‘宝扇求诗’,则无可湮没了”。今天大家都评说《题扇》表现了文统先生少年时代的抱负,恰如其分。


多年之后,文统先生以梁羽生笔名出版新派武侠小说30多部,当年题扇时“文章眼底涌如虹”的理想确是成为现实。


回眸历史,耕耘满百载,桃李遍九州。117年书香积淀的人文底蕴,她将是平中人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彭敏翎)



来源:平乐县融媒体中心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 版权所有:食疗养生_饮食养生_养生之道网 粤ICP备10228754号-2